大连市民族资金使用管理实现“四动”促提升 资金效能得到充分释放
大连市总人口745万人,56个民族成份齐全,少数民族人口49.5万人,占6.6%,4个民族乡和7个享受民族乡待遇的镇(街道)。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衔接资金、民族地区专项补助经费6172万元,立项实施71个项目,通过实现“四动”促提升,充分释放民族资金最大效能,在促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实现小资金撬动大资产,促民族资金项目磁场效应提升。市民族和宗教局通过有效的政府投资引导行业市场准入,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筑巢引凤”吸引多家社会资本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庄河仙人洞镇木孟山村三面环山,经济落后,自2022年投入70万元民族资金盘活闲置资产,建成惠农综合服务站以来,打通多个最后一公里,吸引撬动多家社会资本投入近400万元,打造特色民宿、宴会大厅,成立庄河市第一家集体供销超市等等。村集体收入由2年前的2.3万元增加到20万元,人均收入由8千元增长到近2万元。后期随着供销超市的发展,村集体年收入预计到达30万元以上,增长量和年度考核由原来的全镇倒数第一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全村678户、2435名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二是实现老典型带动新标杆,促和美村寨示范引领作用提升。金普新区石河街道石河村为辽宁省第一批和美村寨,通过持续集中投入1300余万元民族资金,多个项目组合发力,形成集非遗体验、生态休闲、文化展演、特色研学、主题团建“五位一体”的“民族文化+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全村年接待游客近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1.2亿元。吸引多个大项目进驻,在规划建设中顺势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与民族文化产业项目相得益彰,和美村寨不断提质升级。引领带动周边乡村产业发展,苹果、大樱桃等特色农副产品供不应求,东沟旅游度假区与小黑山景区、关向应纪念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紫云花汐景区形成新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链,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不足3000万元提高到4万余元。年内接待省内外50余个团组考察学习,为桂云花满族乡岭东村成为新晋和美村寨提供示范样板。全市各族群众共建共享的喜悦场景,先后被国家民委、央视新闻联播和专题节目报导。
三是实现高科技拉动高收益,促校地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年初,市民族和宗教局组织大连民族大学与相关相关乡(镇、街道)签约建立全面合作,为资金项目提供专业学术支撑和实体资源保障,解决多项学术、技术难题。环境与资源学院与庄河市塔岭镇合作共建后,发挥科研团队优势,带领广大村民科学种植极具药食两用价值的老山芹,山野菜变身“致富菜”,每亩保守收益2万元,市场发展前景广阔,让菜农在家门口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鼓足了“钱袋子”。同时依托民族资金项目—高标准设施农业大棚,尝试开展反季节种植模式,在春节前上市可获得更高收益,增加农民收入。塔岭镇计划三年内扩种至100亩,打造特色山野菜老山芹示范乡镇,为校地合作开发山野菜品牌奠定基础。下步还将开展另一个药食同源植物—鸡头黄精的推广种植工作,推动地方特色资源与科技优势深度融合,校地合作迈向新台阶。
四是实现经济效益联动社会效益,促资金使用效能全面提升。全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赋予资金项目“三个意义”。市区民族工作部门、相关乡(镇、街道)协同相关单位,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请进来教,走出去学,聘请25位大连市民族扶持资金项目专家库成员为资金项目把关护航,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整体提升。和美村寨石河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走在全省前列,贯通桂云花满族乡山水画廊的崔桂线获评交通运输部“最具人气的路”,三台满族乡打造成辽宁省满族传统文化·特色群众文化基地,杨家满族乡农贸市场成为周边乡镇农副产品集散地。此外,排饮水工程、田间作业路、照明设施、道桥修缮等项目的快速实施,切实解决百姓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民族资金聚焦主线,始终践行为民初心,项目满意度达到98%以上,推动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连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