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飞地经济” 推动边境地区共同现代化
近年来,丹东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党中央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决策部署,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丹东市创新实施“飞地经济”发展新模式,推动我省边境地区共同现代化。
一、项目管理实现“六个转变”,夯实“飞地经济”发展基础。丹东市作为我省唯一的边境城市,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实施民族发展产业项目作为推动边境地区、特别是边境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实现了“六个转变”,即在项目管理方式上,由原来的常规推进模式向绩效目标管理模式转变;在项目批复内容上,由原来的以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为主向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转变;在项目实施方向上,由原来的城市、农村为主向民族乡村和抵边乡镇(村)统筹覆盖转变;在项目运作上,由原来的粗放式管理向制度化、精细化管理转变;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方式上,由原来的以“输血”为主向“输血”“造血”相结合转变;在项目资金使用上,由原来的分散管理模式向集中管理转变,发挥资金最大效能。
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赋予“三个意义”成效显著。针对宽甸满族自治县经济薄弱村“地少、人少、资金少”的局面,丹东市以“飞地经济模式”解决空壳村问题,在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台沟村建立了丹东市兴边富民产业基地,建设40栋高标准暖棚,投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1432万元,发展高标准暖棚种植产业。产业基地建成后,由长甸镇、青山沟镇、红石镇等乡镇以“飞地经济”模式在长甸镇台沟村实施,采取整体承包的形式对外出租,承租费用为每年84万元,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益大幅增长,解决项目实施地及周边村庄闲散劳动力(含脱贫人口)务工就业400余人次,每年给当地农户带来100余万元劳务收入,带动了老百姓增收致富,极大改善了边境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解决边境地区人口流失问题、提升边境地区人口聚集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促进 飞地经济”发展壮大。丹东市对宽甸县集体经济薄弱的35个村实行飞地经济发展,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作为村集体发展项目的启动资金,集中投入到村集体温室大棚园区项目建设中,农户通过租赁的方式经营温室大棚,大棚的所有权(产权)仍归村集体所有,园区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物流管理等规范服务。在“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丹东市创新实施了“村集体+园区+脱贫人口”“飞地项目+空壳村+脱贫人口”“党支部+合作社”等产业发展模式,以助推企业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已形成了硼海镇三道湾村“党支部+旅游”贡菊产业基地、振江镇绿江村“党支部+电商”集体经济产业基地、长甸镇四平村“党支部+企业”设施农业基地、青山沟镇“党支部+企业”无土栽培蓝莓基地等,解决了空壳村没有村集体收入,村党支部组织力、凝聚力、号召力不强的问题。
四、整合工作思路,突出“飞地经济”带动效应。丹东市坚持以扩大就业、增强群众收入为着力点,以壮大薄弱村集体经济为重点,深入开展多方位、多形式调研活动,全面了解群众所需所盼,确保项目安排符合当地实际,符合各族群众利益,切实真正将资金投入、项目选择当作赋予“三个意义”的重要工作来做,以资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决定改变民族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撒芝麻式”和“小分散式”的实施模式,提出“大集中”“大整合”的工作思路,整合资金,集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三年来,丹东市累计投入兴边富民资金1.3亿元,在全市6个县(市、区)实施产业项目83个,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355个,冷库等附属设施32个,现代化养鸡棚3座,冷棚69个,种植榛子1500亩、中药材1100亩、红松1200亩,为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丹东市兴边富民产业基地园区“飞地项目”的建设,为完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民族专项资金最大效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已成为周边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