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全力推进百乡万户惠民工程
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葫芦岛市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共39个民族。全市共有少数民族人口72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27.4%左右,少数民族的和谐与进步,事关全市发展。2015年,市政府将少数民族发展百乡万户惠民工程纳入县级政府的绩效考核内容。从领导组织机构到方案的制订,从项目落实到跟踪检查,再到惠民工程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广大少数民族因此受益。民族同胞脸上乐开了花,民族乡镇呈现出一派和谐景象。
在惠民工程实施过程中,葫芦岛市依托自然生态、民族特色、民俗文化和民品企业,发展农家休闲旅游,拓宽群众收入渠道,建昌县杨树湾子乡蒙古营子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里就是将来的蒙古风情小镇,房顶是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墙体上的图案也是传统的民族图案,这是我们特意邀请建筑专家设计的,都是按照蒙古族风格打造的。”8月12日,杨树湾子乡干部围着一张规划图,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日前,在市民委的支持下,蒙古营子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葫芦岛市唯一的蒙古族特色村寨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在建设特色村寨方面,蒙古营子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个村距离杨树湾子漂流地只有4公里,而且是漂流游客的必经之地。在杨树湾子乡这个民族村寨,副乡长李国民指着已经建好的牌楼说,“你看,现在3个蒙古族特色牌楼已经建设完了,从整体设计到图案细节,都彰显了蒙古族特色。”另外,从牌楼到村寨,两旁的路灯、附近的民房也加入了民族元素,每一个细节都彰显了浓浓的民族特色。“看到村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村民们喜出望外,都表示要把蒙古族的特色饮食和民族文化发展起来。所以我们准备在村里建设蒙古包,做出地道的蒙古特色美食,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游玩。”李国民信心百倍地说。据了解,蒙古营子村是市民委主要扶持的项目之一,截至目前,市民委已经投资180万元。
同时,市民委围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等地方主导产业,抓示范引导,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抓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带动农户发展特色农产品,打造、扶持有力典型,也为其他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示范。
对于兴城市望海乡黑庄子村的葡萄苗培育基地来说,浇水灌溉都离不开电,而且需要的不是民用电,而是三相电,以前的变压器年久失修,不能使用,而重新安装需要办理一些审批手续。市民委得知这种情况后,为了不耽误葡萄苗的种植和生长,及时与电业部门进行了沟通,电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同时,市民委经过调研了解到,葡萄基地的田间作业路亟待修缮,决定出资帮农民修路,解决运输葡萄的难题。
药王庙满族乡惠农食用菌合作社也得到了市民委的大力支持,“菌类不易保存,生产基地必须建有恒温库,可是苦于资金问题,我们的恒温库只建设了一半,没能投入使用。今年年初,市民委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及时给予我们资金支持,恒温库现在已经投入使用了。如果遇到行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就把食用菌储存起来,等到价格高的时候再拿出来卖,农户们的效益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惠农食用菌合作社负责人杜尚欧说。
此外,市民委以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和科技培训为己任,努力培训少数民族农村技术骨干,带领少数民族增加收入。
在惠农食用菌合作社基地内的一个大教室,里面大屏幕、幻灯、话筒、桌椅等一应俱全。“这是市民委特意为我们建的培训基地,这个基地是今年年初投入使用的,市民委特意聘请省农科院的专家给大伙讲课,以前很多不懂的技术现在都学会了。在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社的年收入可增加100万元左右。”
另外,今年上半年市民委指导组织9期各类少数民族培训班,其中包括少数民族统计监测培训班、少数民族劳动技能培训班等。同时,相继指导举办了全市蔬菜、果树、花生生产、红薯生产等专业生产技术培训班。培训有效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科技致富的本领,促进了民品企业的发展,惠及众多农户。
截至目前,葫芦岛市已对少数民族百乡万户惠民工程开展实施的14个具体项目全部完成立项,随着项目的一一落地,将会有更多少数民族受益。